
朗读
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,水资源短缺、水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,如何统筹水资源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成为——重要课题。金义新区以金漪湖水系连通项目为抓手,通过科学规划、系统治理和多元融合,实现了水域功能提升、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的协同共进。本文通过分析该项目的背景、做法与成效,总结其经验启示,为其他地区推进幸福河湖建设提供参考。
一、背景情况
金义新区是浙江省第五个省级新区,承担着打造“创新驱动新引擎”和“绿色发展新典范”的重要使命。然而,随着金华科技城的开发建设,区域内水域形态面临调整压力:一是水域占补失衡,五巨塘水库等水域因建设被占用,需通过扩容和新增水域实现占补平衡;二是生态功能弱化,原有水系连通性不足,水资源调配能力有限,影响农业供水和防洪安全;三是发展需求迫切,新区亟需通过生态提升吸引高新技术产业,实现“产城共融”。在此背景下,金漪湖水系连通项目应运而生,旨在通过水域整治、水系连通和环境提升,构建安全、生态、经济的现代水网体系。
二、主要做法
金漪湖水系连通项目能够成功落地并取得显著成效,关键在于采取了系统化、创新性的治理模式,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:
(一)高位统筹规划,河湖长制“一竿子插到底”
一是高位推动,由区委书记、县级总河长牵头,签发总河长令,将金漪湖项目列为“一把手工程”,定期召开现场推进会,确保政策、资金、人员三到位。二是部门联动,推动水务、资规、农业、文旅等多部门成立联合专班,制定出台《金华科技城水域调整方案》,明确水域占补平衡目标,实施羊尖山水库扩容、新开调蓄水域等补偿措施。三是长效管护,严格贯彻落实县、乡、村三级河长巡查机制,配备智能监测设备,每月不定时开展河道巡查,确保治理成果不反弹。
(二)系统治理水系,让“死水”变“活水”
一是开展水域整治,摒弃“水泥硬化”的老路子,采用生态护坡、水生植物净化等自然疗法,新增水域面积230亩,治理河道5公里,新建水库渠系4公里,水质从原来的Ⅳ类提升至Ⅲ类。二是进行水系连通,通过开挖人工渠、扩建水库,把原本孤立的羊尖山、王里源、上横畈三大水库串联起来,形成“多源互补、丰枯调剂”的水网格局,抗旱排涝能力显著提升。三是提升生态功能和休闲价值,沿湖修建30公里绿道、12个亲水平台,增设儿童游乐区、垂钓点,老百姓从“绕水走”变成“围水玩”。
(三)文旅产城融合,把“生态颜值”变“经济价值”
一是科技赋能,在金漪湖畔布局科创园区,吸引高新技术产业集聚,引进新能源、生物医药等企业53家,年产值突破80亿元,真正实现“水边搞科研,湖畔促发展”。二是文旅引爆,围绕水系打造晴翠丘、秋枫港等“九大美好场景”,形成“一核引领、三湖辉映”的空间格局,创新设置如秋枫港的红叶摄影节、研学湾的水上研学课程,单日游客量最高突破5万人次。三是富民增收,周边村民开起民宿、农家乐,户均年收入增加2.4万元,2024年国庆假期接待游客30.2万人次,创产值近2000万元。
三、取得成效
(一)生态效益显著
一是水域占补平衡目标全面实现,水域面积净增230亩,相当于22个标准足球场,农业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。二是水环境质量改善,新增生态绿化面积1.86万平方米,区域空气湿度提高5%,夏季降温1—2℃。三是生物多样性显著恢复,调查发现鱼类从7种增至15种,鸟类种群数量翻了一番。
(二)经济效益突出
一是直接效益转化迅速,带动滨水旅游等产业发展,滨水商业街年营业额超3亿元,水上运动中心承办省级赛事,带动消费1.2亿元。二是间接效益影响深远,周边地价上涨20%,科技城企业入驻率提升至95%,真正实现“筑巢引凤”。2024年,金漪湖科创策源地成为区域经济新增长极,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27.1%,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.1%,GDP同比增长率全市第一。
(三)社会效益广泛
提供休闲、科普、旅游等多功能滨水空间,增强居民幸福感,让居民真正生活在景区里,居民满意度持续提升。项目推动乡镇之间跨区域协同发展,带动周边10余个村庄增收,创造就业岗位1200余个,帮助200多名低收入群众在家门口就业。
四、经验启示
(一)坚持党政统领
河湖治理涉及水利、环保、资规等多个领域,河湖长制的高位推动是项目成功的关键,必须由党政主要领导牵头,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,避免“铁路警察各管一段”。
(二)注重系统治理
生态治理要“算大账”,不能“短视”,金漪湖选择“贵一点但可持续”的生态工法,长期效益更优,项目统筹水域整治、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,实现“水安全、水生态、水经济”共赢。
(三)推动多元融合
以水为媒,链接文旅、科创等产业,释放生态产品价值,同时强化公众参与,邀请村民代表参与设计和运营,通过共享河湖生态福祉,激发群众保护水资源的积极性,形成“共治共享”良性循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