朗读
2025年10月20日,永康市完成了一宗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实践——通过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承包权的市场化交易,该水土保持成果以78.514万元成功对接影视产业,实现了生态资源向文化经济资源的跨越。永康市水土保持产品不再局限于生态功能,而是以“自然场景”的身份融入影视创作,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新引擎,生动诠释了“生态画卷‘入镜来’,绿色财富‘映屏生’”。
生态筑基,从水土治理到景观塑造。2022年,永康市实施了西溪镇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,投资960万元,通过封禁治理、裸露地复绿、护岸修复、建设拦沙堰坝、排水沟、沉砂池等水保措施,进一步巩固了小流域生态环境。秉承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打造理念,系统谋划影视基地生态布局和治理,系统实施梯田整治、植被修复等水土保持措施,在遏制土壤侵蚀、提升生态稳定性的同时,也塑造出层次分明、景色宜人的大地景观。层层梯田、蜿蜒林带与生态水系共同构成一幅天然画卷,为后续的影视转化奠定了坚实的生态与美学基础。
产业融合,影视赋能激活生态价值。永康市依托独特的梯田风光与治理成果,积极打造“生态影视基地”,推动北湾古镇等场景建设。众多剧组前来取景,使农田与林地成为古装剧、乡村题材作品的天然摄影棚。不仅降低了制景成本,更带动了旅游观光、研学体验等衍生业态,形成“影视+生态+文旅”的融合发展模式。据统计,西溪镇年接待剧组300余批次,其中《芈月传》《无心法师》《花千骨》《老九门》等知名影视曾前来取景拍摄,刘亦菲、赵丽颖、冯绍峰、吴奇隆、陆毅、胡军、陈乔恩等多位著名影星时常到东溪生态小流域打卡,已累计吸引游客40余万人次。
机制创新,多元协同促可持续发展。永康市通过系统性的统筹规划,不仅将景观潜力充分纳入生态治理目标,还积极搭建资源与产业高效对接的平台,并针对拍摄活动制定了严格的生态保护规范。尤为值得一提的是,在机制设计中引入了可持续的“反哺机制”,明确规定将交易费的50%专项用于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修复。这一举措不仅直接强化了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,更在实践层面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,为同类地区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、构建“保护-开发-反哺-提升”的闭环机制,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宝贵经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