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朗读
“水通南国三千里”,金华拥有3000多条(个)大小河流(湖泊),是典型的江南水乡,水资源总量丰富。但实际上,金华属于中度缺水城市。
3月21日,记者从市水利局获悉,我市多年人均水资源量约1300立方米,低于全省、全国平均水平。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,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。
“主要原因是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,地区差异显著。”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除市本级、东阳、武义、磐安水量比较充沛外,其他地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,特别是义乌。据统计,2019—2021年,全市年用水总量均在15亿立方米以上,超过105个西湖的水,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。
尽管如此,水却成了金华的一张名片。在世界水日、中国水周来临之际,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金华如何做好“开源节流”文章,让市民喝上水、喝好水。
修建“水缸”广开源
我市用水量主要集中于农田灌溉、林牧渔畜、工业、居民生活等,全市现有投入使用的水库797座,约占全省的1/5。然而,随着经济社会发展,优质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将日益凸显。
如何保证水资源?一座座水库便是一个个“水缸”,近年来,我市加快推进市域内水库群新(扩)建工程,提升水资源供给能力。
3月初,东阳石马潭水库工程开工,总投资约40.3亿元,为金华市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水利工程。“水库建成后,可集中东阳北片区域的全部支流,并引入江北境内的盘溪、巍山境内的潘坑和东方红水库的洪水。”石马潭水库工程相关负责人说,“还能新增供水能力3500余万立方米,缓解东阳、义乌两地供水压力。”
农业是用水大户,用水占比最高。今年,婺城区将开工建设新“水缸”——桐溪水库,预计2026年底主体工程完工。桐溪是典型的山区性河流,河道陡、窄,一旦有大规模降雨,易导致水位暴涨。
桐溪水库建成后,一方面可以提高防洪能力,另一方面也能满足沿线村庄灌溉用水需求,灌溉石道畈区块、部分金兰水库灌区等沿线农田,面积可达2.05万亩,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。
另外,我市正在全面建设“浙中水网”(总投资883亿元),串联起分散在各地的“水缸”。
“浙中水网”是张什么网?概括地说,它主要包括防洪保安网、水资源配置网、幸福河湖网、智慧水利网,市、县两级相互衔接,形成全市一盘棋、一张网的新局面。
值得一提的是,水资源配置网着力解决市域内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。其总体布局是“一轴+三片”,即以浙中水资源配置通道为主轴,串联“金兰”“东义浦”“磐永武”3个区域,实现区域统筹、连网联供、多源互济、分质供给,提高供水韧性和应对极端干旱能力。
其中,浙中水资源配置通道向全市配水1.7亿立方米,特枯年份扩大至2.5亿立方米。从全省层面来说,浙中与浙东、浙北3条水资源配置通道,共同构成浙江南水北调、西水东送的通道。以水为媒,八婺大地将进一步连通发展命脉。
小小一滴水,折射大民生。为保证源头好水,多年来,金华不断完善专职管理、生态环保、生态补偿、综合执法等工作,让居民喝上“放心水”。目前,全市共有11个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,水质常年保持100%稳定达标。
真金白银奖节流
上周,省建设厅公布了2022年度第二批浙江省节水型单位、居民小区名单。其中,我市23家单位入选省节水型单位,18个居民小区入选省节水型居民小区。
得知此消息,金东区多湖街道金地艺境花园小区居民备感自豪。该小区有4个绿化景观水池,其用水以雨水为主,尽量减少自来水使用量。
“为了节约自来水,物业将清理水池的废水,重复利用于小区绿化和清洁卫生等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地方。”小区物业相关负责人说,通过开展广泛的节水宣传、分享节水小妙招等,居民的节水意识也不断增强,自发使用节水型器具、一水多用等,降低生活自来水用量。
金地艺境花园小区目前入住3000人,据测算,每月人均用水量为2.38吨,获评省节水型小区,将获得真金白银的奖励。
去年,全市制定和实施节约用水奖励办法,对获得全国“水效领跑者”“浙江省节水型标杆单位”“浙江省节水型单位”“浙江省节水型居民小区”“金华市节水型单位”等称号的居民小区、酒店、学校、医院,给予1万元至100万元不等的奖励。
节水涉及千家万户,需从点滴做起。自2018年成为全国4个节水型社会创新试点之一以来,我市在全省率先将水耗指标纳入企业综合评价体系,通过政策奖励、载体创建调动社会公众的积极性,促进全民节水、主动节水。
目前,市县两级共出台中水回用鼓励性等节水政策或意见30项,创建省级节水载体474个,近3年来累计发放节水奖励资金2000余万元。
本报记者 杜晓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