朗读
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巧溪村,坐落于南山脚下,溪水自南向北从村中流过,村子因溪而得名。因溪水曾经经常断流干涸,古称槁溪。在浦江方言中,“槁”与“巧”同音,因而雅称为巧溪。
巧溪发源于浦江盆地南山海拔近900米的草大坪,源短流急,为典型的山溪性河流。在巧溪流经的地层下,由于当地特殊的地质结构,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,因此泉水资源丰富。
巧溪村所在的南山脚下,地势南高北低,地下有一层不透水的硬塥层,厚约10厘米,在硬塥层下为较厚的砂砾层,由卵石、砂砾构成,具有很强的贮水能力和透水性。高处的水通过砂砾层,渗透汇聚到巧溪村较低的地区,这正是巧溪村泉水丰富的原因。为解决饮水和灌溉问题,巧溪人开动脑筋。凭借巧妙的技术和丰沛的泉水资源,巧溪享有“泉的世界、井的王国”称号。
挖井时,井壁以河卵石盘砌,呈下口大、上口逐渐收紧的葫芦状,井口收紧至仅可供一人跨立,当地称之为“拗井”。拗井里的井水低于地面,如采用平常的吊桶提水,费时费力。于是,聪明的巧溪先人发明了省时省力的拗杆法拗水。
拗水时,须有三人同时配合,领头的是“把井头”,一般为家中男壮劳力。“把井头”两脚叉开,面朝田渠立于井口,手握拗竹将拗桶伸至井中。后面二人为“拉索人”,装满水后,须随“把井头”一同使劲。“一、二、三”,三人用力往上提,分工明确、密切配合,一桶接一桶往上拗水。为减少水流冲刷、避免拗桶沿损坏,在井埠头倒水处,人们也会铺上稻草垫。水稻生长初期,一亩田一天拗五六百桶水即可。到了三伏天,天气炎热,水分蒸发快,沙田渗漏严重,一亩田一天得拗八九百桶才能够用。
拗井,只分布在巧溪村很小的范围内,西以巧溪为界,南至西张村,北至浦阳江,东至华墙村,面积仅3平方公里左右。
2021年,开展浦江水仓普查时,经过初步调查统计,巧溪村原有拗井367口,其中235口主要用于灌溉,88口主要用于日常饮水。这些拗井中,有89口现保存完好,11口井口被石板、水泥板覆盖,135口被填埋。另有泉水补充的车水塘井、泉水塘、大塘等44口,可灌溉农田面积331.5亩左右。
巧溪村拗井拗水有着悠久的历史,在农灌季节,拗水是南山脚的一大风景。在阡陌纵横的田野里,只见拗柱林立,过往的行人倍感稀奇,都会驻足停留,看个不停。通过《巧溪孙氏族谱》的记载可知,在明宣德年间,巧溪人已经开始用拗井拗水灌溉,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了。
随着时代更迭,“拗井”更焕发出新的活力。巧溪村近年来统筹推进“安全、生态、宜居、富民、文化”幸福河湖建设,先后开展了浦阳江综合治理、巧溪综合治理,建成了“浦江水仓——巧溪拗井”古代灌溉工程遗产特色主题公园,完成了亲水、休闲、惠民的滨河设施、活动场所建设。同时巧溪人详细调查了全村古代水利遗产,建立拗井名录,对每个拗井进行拍照存档,测量基础数据,树立保护标识标牌。浦江县以传统方式还原了一处名为楼毛畈拗井的拗水场景,并设立了巧溪拗井展示廊,全面介绍巧溪拗井渊源、功能,建成的巧溪村灌溉工程展示中心以实物展示古代农耕和灌溉活动。
巧溪村百年老井中,纯净无污染的水滋养着巧溪人,这口井,在历史文化积淀中留住了巧溪人的乡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