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朗读
远山与蓝天交相辉映,绿荫夹岸的水流蜿蜒而行。走进伴水而居的婺城区安地镇岩头村,青山下屋舍俨然,美如画境,一湾碧水潺潺流淌,淙淙悦耳如一张弹奏不停的乐琴。深入其中,满目皆是生态文明构筑的幸福模样,一幅“水美安澜”和美画卷正于眼前缓缓展开……
绿水青山牵动人心
周末,一如往常,婺州扎染非遗传承人温国香早起开门,迎着游客走进工作室内,热情地介绍着一件件扎染制成的旗袍、汉服、背包等文创产品。游客们精挑细选,打卡拍照,个个喜笑颜开。
扎结,浸泡,染色,氧化,清洗,晾晒……在婺州染坊里,簌簌的水流声叮咚作响,温国香爽利地操作着,墨蓝色在布料上绽开了花,而这扎染技艺的神奇也引来了游人们赞叹不已,“村中青山绿水,环境清幽,室内非遗文明,穿越古今,岩头村真是让人不虚此行的山水福地!”
这是温国香来到村上的第五个年头了,每当听到游客们的赞美之词,她总是点头称道:“岩头水清岸绿、风景优胜,早些年,我就是被这里的自然风光所吸引,虽然和城市有些距离,却依然甘之如饴。”温国香说,梅溪流域面积248平方公里,主流全长53.2公里,是沿岸居民的母亲河,也为他们这些新岩头人带来了发展生机。而安地镇是婺州染坊所用染料植物板蓝根的主要种植地,染布需要活水去漂洗,因此这里正是他们的不二选择。
循着溪岸走去,粉饰一新的民居,浓绿滴翠的风景,人们游走在岩头村的长街短巷,参观该村的美丽乡村建设,或闻香品茶,听希桐琴箫馆里阵阵琴音;或捶打面团,制作麻糍香飘数里。村中,还有禾居文旅策划公司、王剑波手机摄影工作室等,尤其是到了周末及节假日,书画、音乐、扎染等各个艺术类活动轮番开展,让岩头村从一座平凡村落变作文化艺术的大观园,从一湾碧水到人们向往的生活……
人气有了,乡村产业也更有前景。诗画岩头产业园相关负责人周文跃告诉记者,产业园于2019年10月正式成立,现有十多家文化企业入驻。前年,这里成立了文艺创客联合会总会,主要打造“文化+文旅+文创”的“三文”艺术乡建模式,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创客入驻,并以创客产品为核心带动共同富裕。与此同时,也有不少村民也在家门口经营起民宿、农家乐,乐享美丽风景带来的幸福生活。
提起村庄多年的美丽变化,村民王佳芝欣喜地说:“许多地方都有岩头,过去谁知道我们这个岩头村?现在不一样了!”
【感言】
绿水青山是岩头村发展根本,依托山水资源,该村吸引文艺创客入驻园区扎根山野,是婺城“艺术乡建”的生动样本。也正是因为文艺创客的进驻,进一步美化了乡村建设,带动了文旅产业发展,让一个普通的村庄摇身一变成了网红村,促使村民们开起了农家乐、民宿等,实现了“家门口”就业,致富增收。
一泓好水赋能乡村振兴
南山下的诗画岩头,如何使文艺的生命力在乡村持久蓬勃?这一问题,村党支部书记早已给出了答案。
每周,沿溪道路上都能看见陈秋平熟悉的身影,而他随手拿着的不是水桶就是夹子。每当看到河边有塑料瓶、碎纸片等水面漂浮物,便弯腰拾起,能解决的当场解决,不能解决的则通过金华市河湖长制管理平台上报上级河长,从而督促相关部门尽快整改到位。
“村庄要发展,水环境就不能差,自然生态没有替代品,用之不觉,失之难存。”陈秋平说,2013年开始,他就是村里的河长了,十年前,梅溪上有肮脏的泥污、横浮的垃圾,附近还有村民搭建的猪圈,让其一度无人问津。为还原河流本来面貌,村中党员干部带头下水打捞垃圾,之后,浩浩荡荡的整治工作开始了,畜牧业污染专项整治工作开展如火如荼,党员和养殖大户带头自拆自家棚舍,伴随着梅溪流域综合治理、安地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、仙源湖旅游度假区扩容、梅溪生态廊道建设等重点工作的有序推进,曾经堵塞的河流经络逐渐舒张开来,血脉里的涓涓细流,再度发出清澈悦耳的声音。
黄诗媛 摄
梅溪是婺城五水共治的“见证者”与“经历者”,十年以来,岩头以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,狠抓生态文明建设,在梅溪身上再现河湖安澜秀水长清,让绿色成为村庄发展最动人的色彩,近些年来更是被评为“浙江省美丽河湖”“国家水利风景区”等荣誉。此外,村中还打造以梅溪流域综合治理成果为基础、水文化内涵建设为核心、山水田园和乡村振兴为辅的休闲旅游建设,吸引了众多游客造访。
一泓好水,美了家园、活了资源、富了百姓。如今,作为网红打卡点的安地岩头也是避暑玩水的旅游胜地。在这里,溪水在青草间静静流淌,偶遇顽石激起浪花泛起层层涟漪;而宽阔清澈的水面上总是倒映着来往人影,游客脱下鞋赤脚踩在水中的石头上,别提有多惬意。每当望着一汪碧波如镜,也总有熟悉的声音感慨道:“这些年来亲眼见证水质一点点好转提高,就像回到小时候一样,母亲河又回到了往日的生机。”
【感言】
从无人问津到网红地标,持续优化的水环境,离不开村级河长数十年如一日地巡河,离不开村集体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重视。清澈蜿蜒的梅溪是岩头村的母亲河,是村民们的乡愁寄托,而梅溪的美丽蝶变也是婺城十年治水中的一隅,在为乡村发展增添动力的同时,进一步提高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幸福感和获得感。
十年治水守护河畅水清
青山常在、清水长流、空气常新,能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,这便是婺城群众最朴实的愿望。
不只是梅溪,在婺城每一泓碧波都有自己的守护者,而像陈秋平这样的河长、湖长更不在少数。
“治水,首先得靠人。毫不夸张地说群众‘幸福指数’源于河长‘辛苦指数’。”婺城区河长办工作人员朱宇航表示,十年来,婺城不断创新思路,逐步健全“一河两长”“一河两员”“一口双哨”责任体系,配套河长管理、巡河、考核、督导的一体化智慧治水平台,及时有效地解决了一批涉水堵点。在此基础上,婺城还重点做好水质监测工作,通过健全河长信息、建立河湖档案、搭建视频监控、设立水情水质监测点等措施强化数字赋能,全面提高河湖管理信息化水平,推进智能化长效管护,逐步实现河湖智慧管理。
值得一提的是,河长制是日常巡查力量的补充,逐步实现从有名向有实的转变,让水量丰起来,水质好起来,也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,使“生态优先、保护自然”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,不少群众自发参与进来,主动成为保护水源的宣传者和守护者,化作河流保护工作中的美丽风景线。
近年来,婺城忠实践行“八八战略”,深入实施“千万工程”,按照“水岸同治”理念,以打造“浙中生态廊道”为目标,筑牢水安全、保护水生态、助力水经济、铸就水文化。如今,各级河长认真履职尽责,水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,生态环境持续向好。走进婺城大地,天蓝、水清、绿地净,一河碧水如玉带般穿城而过,入目之处皆是风景。
【感言】
给河流上“户口”、选派“管家”,常态化开展巡查……十年治水,婺城始终以“水墨婺城”建设为统领,不断推进治水体系和治水能力现代化,持续擦亮治水“金名片”。在这里,群众自发加入治水、护水的行列中,在潜移默化中涵养文明乡风,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,不仅是绿了山水、美了风景,还暖了人心。而用心用力写好水利发展答卷的婺城,让清澈动听的水流声奏响了发展强音,让治水成果“反哺”社会,亦将绿水青山真正变成百姓致富的金山银山。我们也期待着,因水而兴的婺城明天更美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