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朗读
义乌市下辖14个乡镇(街道),有24条市、县级河道,46条镇级河道,282 位责任河长。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,企业的不断增加,人口的不断集聚,干支流排水口数量不清、河长巡河间隔时间长、监管出现真空期、河道巡查员工作不到位等问题逐渐显现,污水乱排、河道垃圾等现象时有发生。面对繁重艰巨的河湖治理任务,该市大力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治水护水渠道,通过建章立制,加强监管,不断培育,民间河长、公众护水监督员、洋河长等群体相继从无到有,从弱到强,汇聚成治水合力,激发出治水活力,做到巡河常态化,护河制度化,监督专业化,成为河湖管护的重要力量,实现了“五水共治”工作由“政府治理”向“全民共治”转变,助力全域水质达到三类以上,连续六年荣获“大禹鼎”,并于2023年成功捧得金鼎。主要做法是:
一、多维拓展社会力量,补足壮大河长队伍
1.组建“46+式”民间河长队伍,河长力量更强大。在抓实“行政河长”管理体系基础上,聘请46名建设美丽义乌促进会成员,作为专职“民间河长”,重点负责域内40条溪流,每周至少巡查一次,成为发现涉水问题的“瞭望哨”。在此基础上,动员群众积极参与,自发担起“民间河长”角色,目前人数已达1000余人。“民间河长”五年累计巡河15万公里,发现、解决问题2万余起,有效解决了“行政河长”监管力量不足、监管工作不到位等问题,为河长制、五水共治工作作出重要贡献。
2.设立“14+式”公众护水监督员,涉水问题早发现。择优选取社会责任感强烈、业务能力过硬的人员,成立一支覆盖全市14个镇街的14人“公众护水监督员”队伍,并建立“12小时反馈、24小时交办、36小时整治”督查机制,实现问题早发现、早处理。2022 年,该队伍对全域小微水体和 77 条河流的入河排水口进行普查并登记造册,形成1030个排水口和1850口村内池塘的问题清单,发现其他问题2600余个。
3.打造“31+式”洋河长团体,护水有了“洋喇叭”。外商多,是义乌这座国际商贸城市的特点,部分外商常年扎根于此,早已把义乌作为“家”,也非常热衷于参与这座城市的公益事业。为此,该市组建了一支31人的“洋河长”队伍,由来自巴基斯坦、美国等20多个国家的外国友人组成,每月至少组织1次巡河活动,截至目前已开展50余次。
二、制度化管理社会团队,确保工作规范高效
1.创新管理机制规范队伍行为。出台了“公众护水”志愿监督员守则,建立了日常工作管理制度,对申请聘用、职责任务等内容进行详细规定,有效规范“民间河长”的护水工作。同时,建立民间河长档案91份,实现精细化管理。
2.建立联动机制促进问题解决。民间河长、监督员等在开展河道日常巡护时,对发现的涉水问题通过公众护水平台及时举报,河长办根据举报情况及时安排整改。目前已有10万人注册使用公众护水平台,5.4万个涉河问题100%解决。
3.建立奖惩制度保障队伍运行。建立季度总结、择优培育制度,每季度对民间河长开展监督考核,对失职的或是违反原则、越过底线的志愿者予以辞退,目前共辞退8名失职的民间河长;每年表彰一批优秀民间河长,发挥示范带动作用。奖惩制度有效保障了民间河长队伍的优胜劣汰,培育出一批志愿护河骨干。
三、常态化开展社会活动,提高全民参与度
1.分类谋划,突出重点。“民间河长”突出河道巡查,提升巡河频率,每周发现问题2个以上;公众护水监督员负责监督应急任务和专业性强的事件,确保按规定完成相关任务; “洋河长”负责周边河道的巡查,以国际友人为对象传播义乌治水护水好声音。
2.广泛宣传,全面动员。开展河长制宣传进机关、进村社、进市场、进学校、进企业等“五进”活动,实现面上宣传全覆盖。举办亲子畅游“母亲河”等活动,通过“小手拉大手”,寓教于乐提升公众护水参与度、积极性。
3.交流探讨,群策群力。针对基层河长、民间河长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开展交流探讨,集思广益解决问题;以河长日常巡河工作为素材,制作河长制工作宣传视频,成为经验交流材料;组建学生社会实践团队、高校专业调研队,开展一系列调研实践活动,为河长制工作提供意见建议、理清下步工作思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