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加爱做客人民网谈“五水共治”

日期:2014-03-10 00:00:00 来源:​金华新闻网 作者:​五水共治 浏览量:​
分享:
     

朗读

主持人

各位网友,上午好。欢迎收看人民网强国论坛。今天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了全国人大代表、浙江金华市委书记徐加爱做客访谈,交流五水共治的话题。徐书记你好。 

徐加爱

各位网友大家好。

主持人

浙江省正在全面推进“五水共治”工作,这项工作对金华发展有何特殊意义?

徐加爱

去年,浙江省委、省政府作出了“五水共治”的工作部署,即“治污水、防洪水、排涝水、保供水、抓节水”,这是推进浙江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之举,完全符合金华的实际,顺应百姓的期盼。 

从全省大局看,“五水共治”是金华为下游人民保一江清水的职责所在。“上有天堂,下有苏杭”,浙江因水而名,因水而美,因水而兴,浙江省委、省政府对水环境非常重视。我记得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提出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,这个精辟论述一直指导着我们的治水实践。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把治好浙江水作为最大的梦想,要求“以‘重整山河’的雄心壮志,以砸锅卖铁的决心,加大水环境综合治理力度”,先后作出了“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”、“五水共治”等重大部署,为我们指明了治水的方向。金华是钱塘江、瓯江、椒江源头,下游几千万老百姓喝的是金华水、用的是金华水,去年浙江省环境保护厅对外发布《2012年浙江省环境状况公报》,指出“钱塘江流域金华段污染最严重”,为我们敲响了警钟,也给我们很大的压力,不把水治理好,我们无法向全省人民交代,所以金华必须坚持以为下游人民送一江清水为己任,先行一步,挑起重担。

从金华自身看,“五水共治”是回应群众新期待的坚实举措。改革开放以来,我市经济发展较快,但也遇到了“成长中的烦恼”:第一个,可游泳的河越来越少,去年我市37个市控以上地表水评价断面中,Ⅱ~Ⅲ类水质断面只占43.2%,Ⅳ类、Ⅴ类、劣Ⅴ类断面占56.8%。第二个,每年堤防坍塌、城市内涝、泥石流、山体塌方等洪涝损失数以亿计。第三个,全年至少有1.3亿吨生活污水处于直排状态,水体污染严重。第四个,涉及水污染引发的信访案件数上升势头明显。调研过程中,我听到老百姓讲,“许多河段都已发臭,以前能游泳的河现在连洗手都不愿洗,更不用说悬赏20万元叫企业主下河游泳”,这些话道出了老百姓的心声,振聋发聩,也强烈地触动了我们的神经。“30年前要温饱,30年后要环保;30年前要生活,30年后要生态”,老百姓对环境的焦虑成了最大的焦虑。水忧、水患、水难、水盼,是事关老百姓最现实的问题,也是我们必须要干、必须干好的民生大事。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,我们已将治水列为十大民生实事之首。 [12:52]

从长远发展看,“五水共治”是再创金华发展新优势的重大战略。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多个重要会议上屡次强调,经济增长不是简单地增加GDP,而是实现“四个速度”,其中一个就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带来后遗症的速度。如何实现经济和社会“两条腿走路”?我想“五水共治”就是推动经济转型和持续发展的突破口,两者互为表里、相互促进。这些年来,金华水的形势不容乐观,“水多”与“水少”的问题并存,“水多”是指降水时空分布不均,经常性出现水多成灾,防洪防涝也不容忽视;“水少”是指经常出现季节性、区域性缺水,比如义乌,由于市场发达,外来人口多,整个城市生活着200万人,每天光产生的生活污水就是一个庞大的数量,但义乌极度缺水,人均水资源量只有665立方米,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,饮用水都需要向邻县去“买”,还有永康也被全省列为严重缺水的地区。金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优质水也很紧缺,水资源利用率也不高,平均利用率只有32.5%,远低于全国45%的平均水平。按照这样的形势下去,到2020年全市缺水程度将达到31.2%。 [12:53]

当前,金华正处于赶超崛起的重要关口,必须切实解决好水资源的保障问题。我们深刻认识到,只有绿水青山,才有金山银山;只有五水共治,才有幸福生活;抓治水,就是抓生态、抓转型、抓民生、抓作风。我们抓治水,就是要治出发展的新空间,收获百姓的好口碑。

主持人

浙江省“五水共治”现场会放金华召开,作为全省的典型,能否介绍一下金华在这方面的工作情况?

徐加爱

全省“五水共治”现场会在金华召开,这是省委、省政府对我们的信任和期盼,也是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。去年以来,我市全力以赴抓治水,全市市控以上地表水断面水质明显改善,市界出境断面水质考核为优秀,首次实现市、县年度流域考核全部合格。成绩取得来之不易,我们主要抓了四项工作: [12:55]

一是迅速行动抓开局。省委、省政府发出“五水共治”动员令后,我们第一时间召开“五水共治”工作动员电视电话会议,市县乡村四级联动,为治水作动员、提要求、造声势。迅速成立领导小组,由书记、市长任组长,由副书记任办公室主任,抽调机关骨干力量集中办公,各县(市、区)也建立相应领导机构。市委、市政府下发实施意见,并将一年消灭垃圾河、黑河、臭河作为民生实事写入《政府工作报告》,向全市人民公开承诺;市人大、市政协齐上一线,市人大常委会作出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决定,刚刚召开的“两会”联合向全社会发出“五水共治”倡议书。同时,实行“一项工程,一位领导,一个小组,一抓到底”的领导工作机制,四套班子领导领衔治水,市、县书记带头整治一条水质最差河流,市、县长带头创建一条最美河流,形成强有力的示范引导作用。 [12:57]

二是远近结合抓规划。“治水”就好比打仗,没有目标乱打一气,不可能成功。我们按照省里明确的三年、五年、七年工作目标,坚持市县联动编制“五水共治”规划、五个子规划、三年行动计划和年度工作计划,把治水工作进一步细化、深化、具体化,挂出作战图、亮出明细表、落实责任制。我们的近期目标是“一年灭黑臭、两年提水质、三年可游泳”: 2014年底基本消除黑臭支流,2015年底全流域基本消除劣Ⅴ类,2016年底流域交接断面水质基本达到Ⅲ类标准,流域生态实现良性循环。远期目标是:全流域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,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。同时,制定防洪水、排涝水、保供水、抓节水三年目标。 [12:59]

三是统筹兼顾抓项目。坚持问题导向抓整治、项目统筹抓治水,组织全区域全方位排查黑河、臭河、垃圾河,全市共排查出垃圾河72条,河道长度568公里;黑臭河64条,河道长度530.6公里。围绕河道综合治理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、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、农业农村面源污染防治、饮用水源保护等重点领域,结合省里统一开展的“十百千万治水大行动”,按照“工作项目化、项目时间化、时间责任化”的要求,排出一批“五水共治”三年行动计划项目,做到村村有项目、镇镇有重点、县县有亮点。全市预排三年“五水共治”项目744个,总投资438亿元。

四是点面结合抓重点。一方面是抓城镇工业污水和城镇生活污水这个“点”,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、截污纳管等基础设施建设,加快改造标准偏低管网、破损窨井和管道设施。另一方面是抓农村面源污染这个“面”,把江河溪流的源头腹地处理好。我们制定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、农村垃圾减量化处理三年行动计划,把污染就地消灭在农村,从源头上彻底消灭垃圾河、牛奶河。

过去一年,我市治水工作形成了声势,打开了局面,取得了阶段性成果,同时,也让我们收获了经验、坚定了信心。

主持人

“五水共治”主要的着力点是什么?金华为此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?

徐加爱

水环境污染,问题在水里,但源头在岸上,根子在产业。最大的污染来自何处?主要来自三个方面:一是工业废水,二是生活污水,三是养殖污染,特别是工业污染对水体污染最为严重。这里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:据测算我市印染行业产值占全市GDP的8.23%,但废水排放量占31.15%;造纸行业占全市GDP的3.04%,但废水排放量占全市的20%。我们算了一笔账,这些污染企业上交1块钱的税收,今后我们要花60块钱的治理成本,是得不偿失的亏损买卖。所以正如夏书记说“治污水是大拇指,治好了污水,老百姓就会竖起大拇指”。为此,我们把治污水作为主要着力点来抓,从最难处着手,从最脏的河流先治,最硬的骨头先啃,彻底扼杀污水这个最大的元凶,撕开一个缺口,带动整体突破。 [13:03]

一是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。环境违法行为屡禁不止,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中小企业在偷排污水。打个比方,一个规模很小的电镀厂,一天差不多要产生废水200-300吨,不算购买污水处理设备的钱,光是处理每吨废水的价格,就要16-20元。一个日产废水200吨的小电镀厂,每天偷排废水就是3200元。对这些违法行为,我们采取了“哪个部门处理快就叫哪个部门上,哪条法规最给力就用哪条法规套,哪种处罚手段重就用哪种手段来”的方法,对违法行为“零容忍”、出重拳,决不允许“企业污染、社会买单”。特别是对群众意见较大的污染企业、重大典型环境违法企业,我们实施“行政、民事、刑事”三责并追,不管什么性质、不管有什么荣誉称号、不管交多高的税收,一律关停,绝不手软。去年以来,我们开展了“铁腕1号”、“铁腕2号”等10多项联合执法行动,出动执法人员5万多人次,检查企业1.7万多家,立案查处企业903家,取缔、关闭企业4896家,行政拘留211人,刑事拘留92人,执法力度为历年之最。 [13:05]

二是切实加强重污染行业整治。我们以“四个100%”为目标,即排查100%,杜绝隐患、不留死角;执法100%,从严从重、不留情面;整治100%,该关就关、该停就停;转型100%,优化结构、集聚提升,强力推进电镀、印染、造纸、化工、制革及水晶等重污染行业整治,绝不给违法排污企业以生存之地。我给大家举个例子,我市浦阳江素有“浙江小黄河”之称,水晶产业是当地三大支柱产业之一,最多时共有水晶加工户2万余家,从业人员多达20万人,年销售额超50多亿元,但水晶行业也带来了严重污染,2006年以来浦阳江的交界断面水质一直处于劣五类,被称为“牛奶溪”、“垃圾河”,浦江县因此两次被戴上区域限批的“帽子”。从去年开始,我们全面打响浦阳江水环境治理攻坚战,关停取缔水晶加工企业14197户,流域水质及其50条支流水质均大幅改善,治水效果非常明显,治水经验在全省推广。 [13:09]

三是加快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。农村面源污染量大面广,治理起来难度很大,我们采取畜禽养殖禁养区、限养区制度,加强养殖污染物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的办法来解决。比如我市传统的畜禽养殖大区金东区,有大小养殖场(户)近2000家,生猪年存栏33万头,出栏41.5万头,奶牛近万头。特别是金东区源东乡,就是人民音乐家施光南的故乡,就有1200多家,畜禽养殖给农民增收的同时,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,这个曾经是“桃花盛开”的美丽地方,一度变成了垃圾遍野的地方,沿途恶臭难闻。有农民形象地写了幅对联:“山上桃花红艳艳,山下苍蝇黑压压”,横批“青山臭水”。很多在外地工作的源东人,因为感觉“太臭了”,春节都不愿意回家过年。去年9月份以来,金东区启动畜禽养殖污染整治,在短短5个月内,关停拆除禁养区内养殖场(户)1243家,环境得到大幅改善,老百姓拍手称快。 [13:10]

四是大力开展“双清”行动。即“清洁河道美丽家园”和“治砂清水”专项行动。黄砂整治问题一直是个民生焦点,轧砂过程中的扬尘、原料砂分筛和水洗过程中的污染,对老百姓的生活和水体都会造成严重的危害,开展黄砂整治百姓都十分支持。比如兰溪市借助治水东风,集中3个月时间全面推进黄砂专项整治,砂场数量由181家缩减为7家,每年新增税收3500万元,彻底改变了原来砂石行业“无证、无税、无人管”的“三无”现象,并且新设砂场10年经营权所得1.86亿元,全部用于治水工作。 [13:11]

主持人

“五水共治”任务重、投入大,请您介绍一下金华是如何解决资金问题的?

徐加爱

金华水系发达、历史欠账较多,治水投入很大。我前面说过,今后三年全市预排三年“五水共治”项目744个,总投资438亿元。这么大的投入,钱的问题怎么筹集?我们按照“政府主导、多元投入”的原则,采取“存量挤一块、新增切一块、社会投一块、融资贷一块”的方式筹集资金。一是谋划治水项目,加大向上争取资金力度。二是削减“三公”经费预算,今年全市“三公”经费压缩30%以上,全部用于“五水共治”。三是整合市、县两级涉水涉农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专项资金,从土地出让收入中提取一部分,在区域统筹发展专项资金中安排一部分,为“五水共治”提供资金保障。四是引导社会力量投入,通过投资、捐助、认建等形式,参与“五水共治”项目建设。我们响应省委号召设立了治水公益基金,发动党员干部、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踊跃捐款。目前,全市共收到捐款3.81亿元。当然,捐款的意义不限于为治水筹措了多少资金,更主要的是为充分发挥社会各界参与治水的智慧和热情搭建平台,推动政府治水向全民治水转变。捐款的每一分钱都凝聚了百姓的期待,每一分钱我们都会用好、用实、用足。为此,我们建立了相应的资金管理制度,实行阳光决策、公开运作,让治水工程和项目真正经得起时间的考验、群众的检验。

主持人

“抓治水永远在路上”,必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,请问你们的经验和体会是什么?

徐加爱

“五水共治”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,绝不是凭一日之功、一时之力就可以实现的,更不是件一劳永逸的事,所以说,抓治水永远在路上。治水是件难事,但去年浦阳江治理成功经验让我们有信心、有动力,我相信,只要我们狠下决心、真抓实干,不动摇、不懈怠,不论多难都能治好。 [13:17]

一是完善考核问责机制。我们以最严格的责任制、最严厉的监管制、最严肃的问责制实行“五水共治”,一方面是加强组织保障,成立了“五水共治”领导小组,签订责任书,立下“军令状”,把每条河段的河长姓名、基本情况、整治措施、治理时间、责任领导现场公示、落实到人。另一方面是强化考核,把“五水共治”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考核体系,与财政转移支付、用地指标、“以奖代补”资金和干部实绩考评挂钩,对考核不合格、整改不力的单位,我们实行一票否决、通报批评,对任务不落实、行动不到位、工作不配合、任务完不成的干部打板子、摘帽子,做到赏罚分明、激励干事。春节回来后,我们就通过明察暗访,对环境整治不力、整改落实不到位的3名干部作出免职处理,对4家单位和4名干部通报批评,并公开通报5起违纪违法典型案件,起到了正风肃纪、提神醒脑的效果。 [13:19]

二是完善常态监管机制。我们建立了工程项目建设监管机制,在施工、监理、验收的各个环节都明确责任人。监察、审计、财政等部门提前介入,确保治水工程成为廉洁工程。同时,完善项目环境管理、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管理、排污总量控制管理、河流水质随机抽样检测制,建立定期巡查制度和市领导带队明查暗访制度,实行网格化巡查、常态化监管,形成监管“闭合圈”。比如东阳市成立党员干部、环保志愿者、义工、群团组织等社会各界人士参加的“护河队”,每周三定期对4条主要河流及上百条支流、总长约2200公里的河道开展大排查。 [13:22]

三是完善舆论监督机制。治水不是单单几个书记、市长和环保局长的事,而是要全民参与,并动员全民监督,才能避免“一阵风”、“死灰复燃”。一方面,我们发挥“八婺问水”、“市民问政”、8890便民服务中心等平台作用,设立有奖举报制度,营造治水大声势。去年金华电视台播出了57期《八婺问水—大型新闻行动》,跟踪曝光45个污染问题,累计发放举报奖金13.5万元。另一方面,我们把群众作为最大的依靠,动员全市上下齐心治水。我给大家举个例子,金华城郊有个湖叫长湖,在上世纪80年代还是水清如镜,风景优美;60年代,很多老百姓没粮食吃,但这里的老百姓却能靠摸螺蛳、河蚌、抓鱼度过三年困难时期。在工业化、城市化进程中,周边陆续建起众多工业企业、各类畜禽养殖场,大量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长期排入,堆满了垃圾,长满了水葫芦,“十里长湖”成了“十里臭湖”。去年春节前启动治理时,请来的农民工不愿干,当地群众却主动请战,在春节期间不休息,顶风冒雪、加班加点,运垃圾、清水面、抽底泥、拆违法建筑,经过第一轮初步治理,被遮蔽多年的长湖水面开始重见天日。当地村民还编了道情来颂扬治理长湖,这说明老百姓从心底里拥护“五水共治”。 [13:24]

      “五水共治”,势所必然、势在必取、势在必胜。去年,省委书记夏宝龙对我市治水工作作出重要批示:“金华这样的认识和抓法,我看了以后有信心,应该有这样的力度。” 这给我们极大的鼓舞,也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的信心。我相信,事在人为、路在脚下,不管困难有多大,代价有多大,我们始终将以铁的意志、铁的决心、铁的手腕,抓好水环境治理工作,努力交出一份“五水共治”的满意答卷!